- 项目名称:厦门何厝小学
- 项目地点:福建省 厦门市 思明区何厝小学
- 开发商: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,厦门建发兆信建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
- 设计参考价:¥120/㎡
- 项目类型:其他
- 形态:大区
- 建成时间:未完工
- 风格:现代
- 占地面积:17297㎡
- 建筑面积: 40372㎡
- 设计面积:40372㎡
- 容积率:1.74
- 发布日期:2024-05-22
- 最近更新:2024-09-24 10:58

厦门何厝小学 中国/福建/厦门

何厝小学始建于1918年,由何厝村华侨集资创办,是“英雄小八路”的母校,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发祥地,是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,习近平总书记为其提字“托起明天的太阳”。 项目希望探讨的命题: 建筑设计如何进行“在地性”表达,回应传统文脉,并适度创新? 建筑设计中如何展示何厝小学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? 火红的太阳寓意祖国的光明未来,代表新一代少年儿童,而教育是托起太阳的那双手。 左手规划取意:深系在地文化,寄意闽南精神,以地域性院落布局打造多维立体体验,在城市的厚度与高度之上进行在地创新,托起更长远的未来。 右手立面取形:根据学校特有的文化资源,将红色基因融入建筑设计中,取其托举之形汇显于立面。 双手打造充满希望的教育空间,对新型校园做出有意义的探索,塑造区域高品质校园的标杆。
地域性院落布局 创新多维体验 看见在地的力量,做面向未来的教育。 地域性建筑布局 “厝”是闽南特有的一种精美而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。入闽南大厝,经前院达大深井,可见两侧护廊,穿过天井置正厅,两厢正房左右而围,布局严谨,构思精巧。 何厝小学在仅1.55万平方米的基地上,需妥善布置48班规模的完全小学配置,通过精妙演绎。布局以“闽南大厝”为基调,提炼对称规矩的建筑群体布局概念,将“院”作为核心,从交通动线组织上适时打造室外院落,也教学用房的间距符合规范要求,呈现严整的“厝意”布局和学府氛围。





多维院落 立体体验 1.中心庭院 设计采用“多维院落、立体景观”的策略实现了高容积率下花园式学府的”新”格局,中心庭院、活力内院、骑楼廊院、采光庭院的整以体设计为学校提供了多层次的外部空间。 在校园的中心广场设计中,以“深井”为空间原型,借鉴了闽南传统建筑中支撑厝顶的经典闽式梁柱元素,演绎为中轴广场两侧的柱廊,同时呼应闽厝两边对称的“下落”布局,完整的提炼闽南“深井”的空间精神。该节点的打造,不仅创造了聚集互动的校园场所,更是历史的纽带,诠释设计者对文化传统的致敬和传承。
2.活力内院 在教学区,设计引入开放活力型校园的理念,在内院处通过逐层退台,打造多样自由的开放空间。空间包括非正式的多功能校园空间,以满足新型教育的需求:学生交流、个性化教学、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力多样的校园活动,促进学生主动化和多样化学校。设置下沉庭院,链接地下接送区、图书馆以及食堂。
3.骑楼廊院 “上楼下廊”是闽南骑楼的独特特征。项目采用外廊式建筑布局,可以挡避风雨侵袭,挡避炎阳照射,满足地域性建筑使用需求。基于这一结构方式,立足竖向空间关系,引入了"立体骑楼"的概念,设计上取骑楼之形,打造了一个连续开放、充满自由度的立体界面。这不仅模糊了建筑内外、楼层上下、地上地下的边界,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,还强化了立体空间的渗透性,为校园提供了趣味十足的互动场所,呈现出兼具实用性与美感的设计理念。 4.采光庭院 项目因场地限制,南北170m范围近7m的高差,设计创造性的提出半地下室概念,既解决了场地内高差关系,更利用了场地外高差的设置了一处院落,依靠立体的布局形式化劣为优。该庭院如护厝一般,既满足图书馆和食堂自然采光的要求,又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纵长天井,可使房间环境阴凉舒适,创造额外的绿能效益。





融入“红色文化” 打造人文环境 在八·二三炮战中,万顺楼被100多枚炮弹击中,虽然损毁严重,却屹立不倒,成为“英雄小八路诞生地”。1998年,万顺楼作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凝结了何厝小学最为重要的历史记忆。


入口 万顺楼,一座中西混合式建筑风格的三层别墅。在新的设计中,我们巧妙地保留了万顺楼的独特韵味。主入口的设计灵感源自旧址万顺楼,顶部轮廓和压顶线条取自万顺楼的优雅山花和腰部线条元素,校门左右落柱则巧妙呼应了万顺楼两侧立柱的设计。欧式风格通过建筑的弧形倒角和幕墙砖渐变排列得以传承。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提炼和运用,新建建筑能够直观地传达其曲折的历史故事。 校前广场 校门左侧景墙强调了“中国工农红军厦门何厝英雄小八路红军小学”的称号,右侧景墙以灵动的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》词曲为雕塑,表达了“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”的发祥地,同时结合军区赠与何厝小学的米格飞机和大炮等遗迹陈列,形成了富有强烈历史文化识别性的主入口形态。


红色记忆 在教学楼的楼宇之间,引入了“征程园”露天剧场,以“唤醒”为主题,提取音乐剧场元素,结合地刻标志和红色名言,旨在唤起红色记忆、传承红色基因。这一景观设计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,更通过红色文化元素的精妙运用,为校园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神,创造出一个充满凝聚力和活力的公共场所。

屋顶花园以“红色交响曲”为主题,灵感来源于红领巾和五线谱的线条,将红色精神巧妙地展现在校园上空。

建筑山墙 在该项目的立面设计中,将“托起明天的太阳”这一愿景巧妙地转化为视觉特征。考虑到小学生的活泼性质,引入对比强烈的白色垂直线条,通过山墙设计打破建筑本身的过于庄重氛围,形成充满力量感的山墙形象。 建筑檐口与垂直线脚一体设计成优雅的弧形交接,象征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姿态,赋予立面设计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。 在墙身细节方面,采用不同的拼法和分缝处理山墙立面砖,以增加细节的刻画。这种建筑设计语言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的力量和期盼,为建筑注入更为丰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。




出砖入石 黄金良在其著作《泉州民居》中认为,闽南大厝造型朴素,色彩和谐明亮,空间层次明确,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,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,个性的材质与砌筑,形成闽南“出砖入石”的设计手法。 校园整体外部设计,同样在层次感、文化表达和装饰性方面对此借鉴,基座部分使用凸出建筑表面的干挂石材,上部参考本地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为原型,以红色多彩漆为主要材质,通过现代材料和技术的运用,达成文化的共通,取得其与传统建筑的文化共鸣。 校园不仅是教育的殿堂,亦是文化的传承者,红砖大厝的建筑语言,不仅是对当地建筑传统的致敬,更是一种对红色文化的回望和延续。
何厝小学项目在设计实践中将传统文脉巧妙融入建筑设计,营造多层次开放的体验性空间。同时积极挖掘文化基因,展示何厝小学的红色文化和历史记忆,营造有人文气息的情景式校园环境力。

金盘网APP
金盘网公众号
金盘网小程序




